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栏目不存在

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运动障碍的影响

更新时间:2015-04-29 15:01:00点击次数:4287次字号:T|T

牛欣  郑州市上街区人民医院    郑州 450041

许梦雅  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    郑州 450014

1 临床资料

1. 1 一般资料:选择从20094月到20106月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,患者诊断标准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[1],发病在一周内,有偏瘫肢体运动障碍,排除伴有严重心、肝、肾、肺部疾病患者及意识障碍、认知障碍、精神病等疾病。其中男50例,女30例,将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:治疗组40例,男28例、女12例,平均年龄55岁;对照组40例,男22例、女18例,平均年龄53岁。两组患者肌肉功能级别均为上肢二级肌力、下肢二级肌力。两组年龄、病情、肌肉功能级别无明显差异,具有可比性。

1. 2 治疗方法:治疗组给予运动疗法加功能电刺激,对照组给予神经科内科常规药物治疗。

1.2.1 运动疗法:主要内容有:(1)良肢位摆放(2)床上辅助训练(3)体位转移(4)坐位平衡训练(5)上下楼梯训练(6)日常生活能力训练。

1.2.2 功能电刺激方法:应用洛阳康贝公司生产的CNC-3II型超反射脑磁治疗仪,应用肌电电极,肢体电极安置于:一组置于患侧下肢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运动点上,一组置于患侧冈上肌和肱三头肌运动点上。机器参数设置:频率50Hz,肌电刺激模式,强度为36(以患者能耐受,出现耸肩、踝背屈外翻动作为宜),每次通电30min 2次/d 15d1个疗程。同时进行运动疗法治疗

1.2.3 药物治疗:两组均给予溶栓、抗血小板聚集、营养脑细胞等药物治疗。

1. 3 评价:通过四周训练,治疗组病人在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。

2. 护理体会

2.1 心理护理 急性脑梗死运动障碍病人早期易出现焦虑、抑郁、恐惧等心理障碍[2],护士应提供有关疾病、治疗及预后的可靠信息。关心尊重病人,避免有损病人尊严的言行。和家属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。合理疏导不良情绪,鼓励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。

2.2 生活护理 将日常用品放在随手可取处,方便病人随时取用。饮食方面给予低盐、低脂、高纤维素食物。保持床单元整洁干燥,协助定时翻身叩背,保持口腔清洁,早晚用温水擦洗全身,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感觉舒适。指导病人学会床上使用便器,保持大便通畅。

2.3 康复指导 与病人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。告知病人床上、椅子上正确体位摆放及正常运动模式的重要性。指导病人进行被动及主动训练。主要方法:(1)良肢位的摆放(抗痉挛模式):上肢外旋,肘伸展,手掌向上或向下,拇指张开,肩部向前抬起,髋和膝屈曲,大腿稍内旋。(2)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。早期进行各关节的屈伸、内旋、外展等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训练。每日1-2次,每次20分钟,由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护士一对一的训练。所有训练方法,均应循序渐进。(3)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翻身,坐位平衡训练。首先指导患者上肢负重转移体位,其次站立训练,包括:起立与坐下,站位平衡,然后步态训练。步态训练的目标是恢复步态失去的自动模式,训练患者保持抬头,眼向前看。在使病人改变某一姿势前,首先教病人保持该姿势平衡,注意各个关节的控制。

2.4 功能电刺激的护理 告知病人功能电刺激的目的,告知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肌肉收缩的感觉,并出现关节运动,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,提高依从性。

3 讨论

有研究表明,脑功能恢复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3个月内恢复最快。因此,康复训练应在病情相对稳定时尽早开始[3],损伤后的中枢神经,通过运动信息的不断输入强化,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,持之以恒,进行有效的肢体功能训练,通过调整神经反射环路,最终实现大脑皮层的功能重组。功能电刺激进行穴位刺激,能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局部血流,促进神经功能恢复。

早期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身体的、精神心理和社会各方面能力,减少致残率,降低家庭负担提高生命质量。

参考文献:

[1]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学术会议[J].中华神经科杂志,1996,29(6):376-381.

[2] 李鸿雁.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依从性及康复效果的影响[J].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,2010,138):11.

[3] 杨期东. 神经病学[M].北京:人民卫生版社,2002317-320.

相关新闻